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次十一出门带的是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完全是一本看书名和作者就想读的书,书名很“标题党”,但是内容却是干货满满,读起来趣味十足。
第一章: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书中有第一章探讨了阅读的乐趣,让我在阅读中如小鸡啄米似的频频点头。
“各个时代的智者都已发现,获取知识的快乐是最让人满意的,也是最为持久的。所以保持阅读习惯是非常好的。在度过了生命的黄金年华之后,你会发现你能欣然参与的活动已为数不多...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所有的悲哀。我说“几乎“,是因为我不想夸张到阅读能缓解饥饿的痛苦,或者平复你单相思的愁闷。”
一本好书,可以抵抗不完美的外部世界,可以让我逃脱生活中琐碎的烦恼,学习上不努力的自责,工作中偶尔感觉无意义的烦躁。对我来说,阅读不止是避难所,还是疗养院(堪比《年轻气盛》里建在瑞士的那种),置身其中,养心润肺。
当然啦,阅读不是唯一的避难所,音乐也是,独处也是,如果没有它们,我会成为一个间歇性想挠墙的神经病吧~
用网易云音乐这半年多来的听歌记录
第二章:八卦文学巨匠
"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才希望了解那些优秀作家的生平—他们个人经历中的东西。"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八卦之王”毛姆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了几位伟大作家的生平轶事,文笔犀利,毒舌直接,在此列举几位大文豪的一生梗概:
狄更斯曾经忍受过长期的贫困生活,因此一朝有了钱,就铺张浪费,沉溺享乐,很快便负债累累。他喜怒无常,性情烦躁不堪。从来没有对妻子满意过,一生中先后喜欢过妻子的两个妹妹,婚姻生活从不幸福,却十分热衷在圣诞节撰文赞美纯真、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
司汤达身材矮胖,其貌不扬,说话结巴,不善交际,虚荣自负,品味低俗。为了弥补相貌上的不足,喜欢花重金购置浮夸的衣服。年轻的时候除了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剧诗人,还想成为伟大的情人。可惜司汤达坦率地承认,因为自己过于优柔寡断,他一生的大多数恋爱是不幸的。
巴尔扎克喜欢炫耀,喜欢奢华,总是控制不住要花钱,总是旧债为清,又添新债,常年债台高筑。毛姆说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而无德,同时也缺乏诚实与坦率的人...纵观这位伟大小说家的风流史,他同几位情妇共有过四个孩子,对这几个孩子,他表现的毫无感情。"晚年,因为觊觎一位贵妇的财产,多次求婚,由于他的不忠和挥霍,这位夫人七年后出于怜悯才同意嫁给他。
托尔斯泰年轻时曾经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绝望,甚至曾经这样写道,“我可以为了拥有一张漂亮的脸而放弃我现在拥有的以及将来可能得到的一切。”托尔斯泰年轻时刻薄辛辣,动辄就要发火,粗暴的驳斥他人。"从年轻的时候,托尔斯泰便一直想要远离混乱和困苦的尘世,去某个地方隐居,在孤独中进行自我完善。"晚年一直想放弃自己的财产,却因为家人的阻挠和外界信徒的压力而搞得不得安宁。
我想,毛姆并非吹毛求疵,故意想把这些过往的大人物拉下神坛,而是如他所说"向他们表达敬意的方法便是不去神话他们"。
而毛姆本人,用传记作家特德·摩根的话评价:“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应该说双性恋更恰当),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哎,看完这些文人巨匠的私生活,我最大的感触是—“人生是一袭华美的旗袍,里面爬满了虱子”。每个人的生活总是会有痛苦和挣扎。“人人皆卑劣、愚蠢而可怜。”
庸人如你我,看完大师的不完美/出格的人生,会不会生出几分变态的自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