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和他的《搜神记》
是老天握着我的手在写,我只是一个媒介而已。——冯唐(在采访荒木经惟时)形容自己写小说
冯唐的自恋真是无处不在。
自认可以媲美王小波,但就小说而言,我觉得《万物生长》三部曲和王二的《黄金时代》之间差几百万个《万物生长》三部曲...冯唐放言 “人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自恋,谁也管不着。”对自己的经历、名气自恋,无可厚非。对自己的聪明、才气自恋,我也表示些许的理解。可是在微博上晒胸肌晒侧颜晒气质...就让我无法欣赏了。大概是作家圈中男性平均颜值太低了,让冯唐有了这种蜜汁自信。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我不怎么喜欢的人,我竟然看过他的三四本小说和四五本杂文,这表面上有点说不过去,但其实也不难理解,有一部分人,你不见得认同他们喜欢他们,但你满怀好奇,因为他们不同、有趣、充满争议。比如伍迪艾伦,比如冯小刚。
冯唐的随笔写的远比小说好,虽然也嘚瑟装X,但有真知灼见。比如在《搜神记》的序言中写道:
首先,阿法狗们能做的事儿,就让它们去做吧,既然它们能做得比人类好很多。就像四十年前有了电子计算器之后,没事儿谁还手算、心算四位数以上的加减乘除开方乘方啊。就像现在多数人类不再关心温饱一样,未来多数人类也不用关心现在常见的工作。未来,有机器干活,人类不需要做什么就可以活。
其次,阿法狗们能做的事儿,如果你做起来开心,你就继续做吧。人类早就跑不过汽车了,但是不妨碍很多人热爱跑步。围棋还是可以继续下,继续在里面体会千古兴衰一局棋,阿法狗在,反而更容易让人意识到,很多事,游戏而已,何必张牙舞爪丢掉底裤。
第三,很大比例的人类要在机器抢走他们的工作之前,抓紧学习,学会消磨时光,学会有趣,学会独处和众处。这件事儿现在不做,退休前也得做,晚做不如早做。最简单的方式是看书和喝酒,稍复杂一点的有旅游、养花、发呆、写毛笔字和研究一门冷僻的学问(比如甲骨文或者西夏文字)。
第四,对于极少数的一些人,那些如有神助的极少数人,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在阿法狗面前继续长久保持人类的尊严。多多使用肉体,打开眼耳鼻舌身意,多用肉体触摸美人和花草,这些多层次的整体享受,机器无福消受。多多谈恋爱,哪怕坠入贪嗔痴,哪怕爱恨交织,多去狂喜和伤心,这些无可奈何花落去,机器体会不了。多多创造,文学、艺术、影视、珠宝、商业模式,尽管机器很早就号称能创作,但是做出来的诗歌和小说与顶尖的人类创作判若云泥。
序言很不错,后面的几篇短篇小说比较一般,虽然有闪光的句子和有趣的想法,但故事不够流畅,在读的时候常感到莫名其妙或者感觉怎么还没完。某天在豆瓣上搜书评的时候,发现冯唐还做了个视频节目也叫《搜神记》——“搜,搜寻,找寻,探寻,挖一挖人性中最深的无尽藏;神,神奇,神圣,神经,神秘,那些有一些非普通人类特质的人”。好奇的看了艾丹那一期(因为不知道艾丹是谁),觉得这一期节目挺真性情的,比那篇《寒山拾得的〈普鲁斯特问卷〉》有意思(文中寒山的原型就是艾丹,拾得的原型是冯唐)。
艾丹是作家艾青的儿子,会画画会摄影,无文凭无工作,大闲人一个。年轻的时候(80年代中期)在纽约混过几年,写了一本《纽约札记》,评分还不错。他说“纽约比较包容,有各种杂种在一起,谁看谁都很奇怪,谁看谁都不奇怪。”他在纽约苦练过一阵子美声,和帕瓦罗蒂同台献演过。后来就回国了,他说,“不是不喜欢那里,是因为混不下去。”谈到为什么不婚不育,他说,“我觉得人生啊,终究是悲剧,苦难一定多于幸福。我们被生是被迫的,但是生人我们是可控的。”——还真是个洒脱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