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谈子女教育

最近在听吴军的节目“硅谷来信”,很多观点对我很有启发。吴军是谁呢?我最早知道吴军是看他的《大学之路》这本书,这是一本介绍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的书,有自己的求学经历(清华+约翰霍普金斯),也有很多对于教育的思考,看完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又读了他写的《智能时代》,虽然是一本科普书籍,但是一点都不枯燥,同样是语言优美逻辑感强,他的其它几本书《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硅谷之谜》、《见识》在豆瓣的平均分也在8.5分以上,可见其博学多才。不过写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是主业是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硅谷投资人。不仅在工作上达到了大师级别,他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教育专家、古典音乐迷、红酒鉴赏家。

我个人十分敬仰这种博学多才又会享受生活的人(有用有趣!),他在“硅谷来信”中的分享主题也包含各个方面——投资、计算机、品酒、摄影、音乐、绘画、工作、教育、管理、创业、商业,在听得时候我常常想,如果五十岁能达到他这样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或者能达到二十分之一,也就不枉这五十年的岁月。所以花199RMB的就能听到这样一个人的分享是在太值~

对我最有现实启发作用的是吴军谈中美教育的区别,和我个人的观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的来信部分内容如下:

谈学区房

有人问我,美国有没有学区房?其实,学区房的概念恰恰起源于美国,而且美国好学区的房价和差学区的房价差别比中国要厉害得多,很多时候,隔着一条街,房价可以差几倍。在硅谷中心的帕罗阿图市(Palo Alto),处于中值水平的独栋房房价在300万美元以上,而和它只隔着一条马路的东帕罗阿图中位数房价只有60-80万美元左右。

这两个区的差别有多大呢?一边住着拉里·佩奇、扎克伯格,以及很多斯坦福的教授,过去乔布斯也在那里,另一边是很多中低收入的墨西哥裔居民,包括不少非法移民。在美国,没有人觉得这种划分学区的方法有什么不好,因为大家习惯了。但是久而久之,学区好的地方聚集着比较体面、富有的一些家庭,不好的学区,整个条件都比较差,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很长时间几乎没有改变过。

但是,孩子上了重点学校并不能保证将来就一定能成功。对于十几岁,甚至二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讲,自信心很重要,如果老是最后几名,人一辈子的自信心可能都难以培养起来,很多潜能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一个差学区的第一名,远比一个好学区中等的学生更容易被哈佛或者斯坦福录取。我在身边就经常看到这个现象,一些朋友的孩子,在读中小学的时候申请最好的私立学校,被拒绝了,然后他们进了第二档的学校,由于竞争不是那么激烈,那些孩子后来很多上了常青藤盟校、MIT(麻省理工学院)或者斯坦福大学。而即便是最好的高中,也不能保证一大半的学生能进那些顶级的大学。

个人思考:我之前对学区房是完全没有念想的,一是没钱买,二是我不喜欢有些学校的教育氛围,虽然成绩排名很高,但是方法很粗暴——刷题,这点我是极其不喜欢的。但是儿子即将读小学,我也越来越觉得好学校的重要性,我希望找到一所能够激发孩子好奇心,能够让小朋友自觉去学习的学校,而不是填鸭和刷题。桐桐是个非常有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小朋友,我不希望小学的教育泯灭他的求知欲望。但是...还不知道如何能进入这样的学校。


谈快乐教育

记者问我:“有一段时间大家一直在提倡‘快乐教育’,而最近有一种思潮,有点像是阴谋论,说其实倡导‘快乐教育’是国外上层社会的人实现社会分层的方式:他们是怕大多数平民阶层家庭的孩子赶超他们,所以声称,比如三点多自己的孩子放学了就开心地玩儿。而实际上,国外上层社会家庭里的孩子非常辛苦,放学了要上各种辅导班,非常拼地在学习。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所以咱们国内不要去盲目地追求‘快乐教育’,其实孩子还是需要花时间辛苦学习才能够有成果。您对‘快乐教育’这个事怎么看?”

上面这种观点,我是听说过的。如果光看美国很多上层人士的做法,的确很容易让人想到“快乐教育”是否是一种阴谋。

对于是否应该快乐地学习,我是这么看的。读书其实是一件颇为辛苦的事情,但是辛苦地学,和不喜欢硬被逼着学完全是两回事。孩子可能学得很辛苦,但是并不等于要让他很痛苦。

在几乎每一个行业中,最成功的那前5%的人,都是因为喜欢,是从兴趣出发。而从利益出发的人,只能做到前20%到前5%之间的一个水平,并不是最好。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抬杠说,做到前20%也不错,那我无话可说。

美国上层社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是一点都不少的,孩子读书和参加课外活动可能也会很辛苦,但是他们并不会让孩子很痛苦。辛苦和痛苦是两回事,一定要区分开。所以,我们常说的“快乐教育”是想要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偷换概念了。

为什么我那么看重成为好孩子这件事呢?因为我看到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做这做那,最后适得其反。有的家长搞得孩子一直对读书没有兴趣,孩子上了一个好大学就算给家长交了差,最后混一个文凭了事。有的家长逼得孩子非常逆反,后来很不幸福,自己也很后悔。看到这样的家长,我就想,对于每一个孩子,上帝都给予了他们一些天赋,靠着那些天赋,他们应该能过上属于自己幸福的生活。

个人思考:我相信每个小朋友们都是有强烈求知欲的,只是他们需要的培养方式不同,有的小朋友可以安安静静坐着,有的可能就更喜欢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有的小朋友对识字数学有兴趣,有的小朋友对故事和演讲有兴趣。学校可能不能因材施教,但是父母一定要耐心,找到激发孩子兴趣的方法。对于“快乐教育”,我一直是拥护者,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如果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不到任何的快乐,那一定是教育的方法出了问题。


阅读剩余部分